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,要堅持節約優先、保護優先、自然恢復為主,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。重慶近年來完成生態修復的礦山已達到2015公頃,而這項環保行動也將持續開展下去。

曾經的石灰巖礦開采,給巫山縣建平村留下了一個6.4公頃的廢棄露天礦山。去年10月,生態修復工程正式啟動,但因為陡壁上無法覆土,植物很難存活。經過反復試驗,專家研發出一種名叫“豎向植生管袋”的新技術。
“就是在陡壁上清坡過后,掛上40公分的管束帶,里面配有營養土和種子等,然后在上面打上主動防護網固定在崖壁上。”巫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辦主任陳賜金說。
與此同時,當地還在植物選擇上花了不少心思,栽種具有當地特色的鄉土植物。通過近半年的努力,昔日的礦山陡壁上已是綠意盎然。

巫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辦主任陳賜金說:“讓它一年四季都有花開,都有綠葉,保證我們生態修復工程的效果。”

礦山生態修復,需要企業積極參與。
按照“誰破壞、誰恢復”的原則,我市通過公益訴訟等司法手段,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。在合川,這家水泥企業就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,用三年時間,對700畝退采區進行生態修復。
臺泥(重慶)水泥有限公司礦山分廠礦長羅世偉說:“一邊開采,一邊對現場進行環境恢復治理,現在已經成功復綠了接近500畝。”
合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廖加新說:“我們全區總共完成了修復面積約130公頃,大約占年度總任務的50% ,超額完成了任務。”

據介紹,為推進關閉礦山生態修復,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還與市檢察一分院合作,在全國率先推出“代為修復制”“墊付制”和“追繳制”的舉措。具體來說,就是因礦業權人拒不履行修復義務或履行義務不到位的礦山,由政府部門墊付資金,代為修復,然后再通過司法手段向涉事礦山企業,協商追繳墊付資金。
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副處長蔡建軍說:“在涪陵、黔江等區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,下一步 ,我們將在全市范圍內繼續推廣,力爭在2030年前全面完成,490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。”